西方醫學對於乾癬的治療當中,普遍使用外用類固醇亦稱副腎上腺皮質激素
外用類固醇是一種化合物,它能穿透細胞膜並與細胞質結合,再和去氧核醣核酸(DNA)的相互作用下而產生某些蛋白質,同時會激發身體內部的代謝及免疫反應而造成皮膚更難治療。
1.簡略說明作用和影響如下
調節免疫反應:具有抑制T淋巴球的活性而阻斷淋巴激素對標靶細胞的作用,因此可以幫助乾癬的消炎止痛。不過,此免疫抑制的效果,相對地也會使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降低,造成感染的擴散。
抑制細胞分裂:外用的類固醇能暫時干擾表皮細胞內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,並具有抗代謝的作用,因而有助於抑制乾癬的增生。但同時也造成了皮膚變薄讓傷口不易癒合或潰爛、肌膚的萎縮和斑痕、血管收縮以及水腫等副作用。
若持續使用同種類固醇,將會產生抗藥性,從而無法奏效,西醫大多採用更換其他種類,直至加強類固醇的劑量來抑制乾癬。而強效類固醇若不當使用,可能會造成膿皰、紅皮症等現象、皮表變黑、變薄、破洞、微血管擴張,該處輕刮即破皮流湯、流血。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,會讓自體分泌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的機能長久地被抑制,因此,停藥後必產生反彈現象,也會導致看似改善的病灶再度急遽的惡化。
類固醇的負能量極易囤積於體內不易排出,長時間持續使用只會讓乾癬變得更加惡化,治療更加困難。
2.其他一般常見的副作用
如果只是小範圍塗抹,一般並不會有全身副作用發生。不過如果不當使用或長期使用,局部的皮膚有可能產生萎縮、萎縮紋、瘀青,痤瘡,黴菌感染。另也會加重粉刺的產生、增加對腸胃道的刺激、月經週期的改變。而大範圍使用下產生全身性吸收,會出現內分泌失調、及骨質疏鬆…等。
乾癬治療常見類固醇副作用參考
類固醇產生的作用 |
副作用 |
重點說明 |
血管收縮 |
引起血壓上升 |
各種類固醇的強度,即是根據血管收縮作用之強弱來設定。 |
抑制免疫 |
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降低 |
易引起感染,感染後恢復期也會拖得更久。 |
抗增生作用 |
會造成皮膚的萎縮 |
有抑制增生作用,但未能消除增生病因。 |
礦物皮質酮作用 |
會引起水腫 |
影響鈉的排泄狀況,進而造成水份滯留於產生水腫。 |
抗代謝作用 |
引起皮膚萎縮和紫斑及擴張紋 |
嚴重影響皮膚外觀,也造成治療上的困難。 |
糖皮質酮作用 |
引起庫辛氏症候群 |
臉、頰、軀幹可能變得腫胖,特別是臉部及眼邊會浮腫。也有可能造成水牛肩、月亮臉、血糖血壓增高、多毛、顏面潮紅、紫紅色腹部橫等症狀。並且對兒童未來體格、智力、發育均有相當大的後遺症。 |